top of page
蒼鷺與少年對視劇照

旭日教育基金會

從《蒼鷺與少年》陪伴孩子認識情緒

2025.05.09

為什麼孩子需要情緒教育?

「你今天過得好嗎?」這句簡單的問候,對一個孩子來說,也許就是打開心門的鑰匙。孩子的情緒,有時不像大人那麼容易表達出來。他們可能用沉默代替哭泣、用生氣包裝脆弱。


108 課綱將「社會情緒學習」正式納入課程,目的不是要孩子變得乖巧無礙,而是希望他們能漸漸學會理解自己、也理解他人。SEL 包含五項核心能力:

  1. 自我覺察:我現在是什麼感覺?

  2. 自我管理:我可以怎麼安頓這個情緒?

  3. 社會覺察:別人此刻感受如何?

  4. 人際技巧:我該怎麼和他好好相處?

  5. 負責任的決定:這樣做,會不會讓事情變得更好?


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,卻是孩子一輩子都會需要的能力。而我們,能否成為他們願意說話的那個人?


孩子看著情緒圖對應自己的樣貌
透過圖卡幫助孩子辨識與表達情緒,是情緒教育的第一步

電影《蒼鷺與少年》中的情緒練習與轉變

你有看過一個孩子,明明經歷了許多,卻什麼也不說嗎?電影《蒼鷺與少年》的主角「真人」就是這樣。他經歷了母親過世,被迫搬家、轉學與適應新生活,他的表情總是淡淡的、不太說話、不與人交流,彷彿一切都與他無關,甚至用石頭砸自己的頭以逃避學校。這一連串行為,是自我覺察與管理能力缺乏的具體呈現。


但我們知道,那只是他保護自己的方式。在奇幻旅程中,他遇見敵意的蒼鷺、消失的阿姨與一段段陌生又熟悉的對話。透過這些經歷,他慢慢學會表達、合作、理解別人,也重新看見自己的悲傷與勇氣。故事最後,真人選擇回到現實重拾新生活,這段歷程充分展現SEL五大能力循序漸進的樣貌。


而電影,不只是故事,更讓我們和孩子一起看見情緒的模樣。看見那個不說話的孩子,其實也在等一個人,拉他一把。


主角真人在失親與遷居的壓力下,情緒封閉,表面冷靜但內心澎湃。《蒼鷺與少年》劇照/圖片來源:吉卜力工作室 
主角真人在失親與遷居的壓力下,情緒封閉,表面冷靜但內心澎湃。《蒼鷺與少年》劇照/圖片來源:吉卜力工作室 

生活,就是最好的情緒練習場

我們不一定每天都有時間上課,但我們每天都和孩子一起生活。情緒教育,其實就藏在這些日常的小片段裡,以下是幾個實用的方法:

  • 在繪本裡,我們陪他認識「害怕」長什麼樣子。

  • 在電影裡,我們一起問:「如果是你,你會怎麼辦?」

  • 在晚餐後,我們畫下「今天心情的天氣圖」,也許是晴天、也許是毛毛雨。

  • 課後或家庭聚會時,問一句:「今天有沒有讓你開心或煩惱的事?」


每一個提問,都是一次邀請;每一次分享,都是孩子勇敢的練習。這些看似微小的事,卻能一點一滴,灌溉出孩子的情緒韌性。

透過繪本共讀,可引導孩子認識不同情緒與應對方法
透過繪本共讀,可引導孩子認識不同情緒與應對方法

陪孩子走過情緒,也是我們的學習

有時候,大人也會感到手足無措,不知道該怎麼安慰孩子的哭鬧,或回應他們突如其來的怒氣。如同真人在電影中的轉變,孩子的成長也需經歷情緒的高低起伏。在過程中,我們能給予的,不是立刻解決問題的答案,而是陪他們看見問題、認出情緒、學會選擇。


也許《蒼鷺與少年》裡的蒼鷺,一開始讓人厭惡,到最後卻成為最有力的夥伴。陪伴不是說得多好,而是用時間與理解告訴孩子:「你有情緒沒關係,你有我在這裡。」


每一次的對話、每一本書、每一部電影,都是孩子理解自己的入口。SEL 不是一套制式的方法,而是一種與人相處的態度。讓我們一起,在生活每一刻的累積中,幫助孩子了解自己,成為孩子穩定而溫柔的情緒支持者。

每一本書、每一部電影,都是情緒教育的入口。
每一本書、每一部電影,都是情緒教育的入口。

  

 

 

走進學習現場,與您分享多元的學習訊息

09_Page_Bottom_-top.png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