_edited.png)
情緒教育從生活出發-5大策略讓孩子在音樂、圖像與故事中,學會認識自己
2025.05.23
在教育現場中,我們經常關注學生的學科能力、學習成效,卻容易忽略了另一個更根本也更關鍵的部分—孩子的「情緒能力」。情緒教育並非附屬課程,而是一種幫助孩子建立自我認識、表達與同理的能力基礎。透過設計多元化的活動與教學策略,我們能引導孩子在日常中察覺與表達情緒,從而成為更穩定且具備人際敏感度的學習者。
1.音樂活動教學:從傳球中認識情緒流動

情緒教育不必總是嚴肅進行,適度融入趣味性與互動性,反而能讓孩子更自然地打開內心。例如「音樂傳球遊戲」,是一項結合音樂節奏與口語表達的活動。當音樂播放時,孩子們將球傳來傳去,音樂一停,手中持球的學生便需分享當下的心情或最近的情緒經驗。這樣的設計不僅打破孩子對於「情緒談話」的尷尬,也讓他們有機會練習傾聽與表達。
搭配影片觀賞也是一個有效的切入點。透過具情感張力的動畫、短片,再輔以引導式提問,孩子們更容易從他人經驗中連結自身情緒。例如:「你覺得主角為什麼會這樣難過?你曾有過類似的情緒嗎?」這些問題能引發深層對話,也讓孩子學會具體化自己的感受。
2.圖像表徵教學:畫出內心的模樣

教學中引導孩子運用心智圖來整理與回顧繪本內容,不僅能激發圖像思考與邏輯架構能力,也是一種幫助內在感受具體化的方式。在閱讀完繪本後,請孩子透過繪製心智圖,梳理故事中的場景、人物與事件,並將自身的情緒感受延伸其中,建立故事與個人情感之間的連結。
每個孩子的心情,都有屬於自己的顏色與意義,可讓學生自由挑選一張色紙(如紅、藍、黃等顏色),代表自己當下的心情,再簡單說明選擇的原因。值得一提的是,我們不強加「紅色=生氣」這類固定聯想,而是鼓勵孩子建構屬於自己的情緒語言。這樣的圖像表徵活動,讓孩子練習「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與表達世界」。
3.繪本教學:讓情緒有故事可說

繪本本身就是情緒教育的絕佳媒介。它以清楚易懂的故事內容與視覺呈現,協助孩子認識並接觸不同的情緒經驗。可採取自主閱讀或教師導讀的方式,不論是否明確標示為「情緒繪本」,每一本繪本其實都蘊含豐富的情緒素材。關鍵在於教學引導,讓孩子從故事中觀察角色的心情變化,並連結自身經驗,引發共鳴。
4.多媒體教學:讓情緒教育進入數位場域

隨著數位工具的普及,情緒教育也可以變得更互動、更具吸引力。教師可接受專業研習,學習如何運用像是 Padlet、Kahoot 等工具,引導學生以匿名留言、即時互動問答等方式,分享內心感受。
這些科技工具降低了孩子直接表達的壓力,卻同時提供一個安全、自由的表達平台,也幫助教師蒐集學生的情緒脈動,作為教學調整的依據。
5.情緒覺察評量:看見改變的軌跡
情緒教育的效果,往往在潛移默化中展現。然而,透過簡單的自我評量設計,我們也能具體看見孩子的變化。課程開頭與結尾各設計一次「情緒覺察問卷」,讓學生對自己的情緒覺察與表達能力做前後比較。
這不僅幫助教師調整教學方向,也讓孩子開始學習用「觀察自己的變化」作為成長的指標。
情緒教育的重點,不是教孩子把情緒藏起來,也不是讓他們用制式話語應付感受,而是幫助他們建立真實而有意識的情緒連結。讓他們看見、聽見、感受自己的內在,並學會用合適的方式表達與共處。透過音樂、繪本、圖像與科技的多元設計,我們正一步步協助孩子建構自己的「情緒地圖」,幫助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更清楚認識、表達與調節情緒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