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原來孩子不是怕考試,是怕沒有人懂他的害怕

旭日教育基金會

原來孩子不是怕考試,是怕沒有人懂他的害怕

2025.04.25

「媽媽,我肚子痛。」這句話若出現在考試前的早晨,你可能以為是孩子的藉口,但那或許是他情緒緊繃、真實寫在身體上的反應。


在我們最新一集的 Podcast 中,我們從繪本《這有什麼好怕的》聊起,一本以簡單故事,深刻刻畫「害怕」這種情緒的繪本。故事中的主角說自己怕螞蟻,大家都笑他:「這有什麼好怕的?」但他真的只是怕螞蟻嗎?


故事中,他其實也怕上台、怕被不喜歡、怕做不好。準備上台說故事的過程中,他反而暫時忘了螞蟻的存在。這個小故事讓我們明白:害怕的情緒,不需要別人認同才算成立;有時候專注投入,也能讓我們的恐懼稍稍遠離。


害怕,是孩子正在學習說的語言

當一個孩子說「我怕」,不一定知道怎麼說清楚自己在怕什麼。也許是怕考不好、怕被比較、怕讓你失望,甚至只是無法承受「我做不到」的感覺。


心理學研究指出,孩子從出生一個月起就會經歷情緒,從驚訝、恐懼,到更複雜的焦慮、自責、羞愧。然而他們的語言,可能還無法完整表達這些複雜的心情。這時候,更需要的是懂得傾聽的大人。


考試焦慮,不只是會與不會的問題

podcast中分享了許多孩子的經驗-有人考完試後焦急地對答案,有人把考卷揉成一團藏進書包深處。你也許以為這是「不用心」,但或許那是孩子在用自己能負荷的方式逃避難以承受的壓力。


對某些孩子來說,考試成績不只是分數的高低,而是象徵著「我值不值得被肯定」、「我是不是夠好」。這些訊息,孩子們有著身體及心理的感受,卻不一定說得出口。




當孩子說出「我怕」,你是沙發還是壓力球?

面對孩子的情緒,我們常不自覺回應:「你怕什麼?」「再多努力一點就好了!」這些話就像是一顆顆「壓力球」不斷地拋向孩子,讓他在已經吃力的狀態下,還得再接住更多不安、期待、要求。


我們不妨先學著「當沙發」一張讓孩子可以先躺下來、喘口氣、安靜一會的地方。當情緒有了落腳的地方,孩子才會願意慢慢說出內心真正的擔心,它會讓孩子知道,我的情緒是可以被看見、被理解的。


就像繪本中最後的轉折:當同學說「螞蟻才怕你吧」,主角才開始思考:「我一直在找螞蟻,那我是真的怕牠們嗎?」有時,一句溫柔的提醒,就足以讓孩子換個角度看待自己的情緒。



我們能做什麼?三個溫柔又實際的陪伴方式


1.把「準備」變成日常,而非壓力的源頭

讓預習與複習,就像每天刷牙洗臉一樣,讓學習變成日常,避免臨時抱佛腳。


2.允許「害怕」,而不是否定他的情緒

當孩子說怕,就陪他看見那個「怕」是什麼。與其說「怕什麼,考不好又不會怎樣」。你可以說:「我知道你很緊張,那我們來看看可以怎麼一起準備得更好,好嗎?」


3.考試是認識自己,而非定義自己

與其執著在分數,不如引導孩子去思考:「我哪裡還不熟?」「哪些題目我還沒學會?」,讓每一次測驗都成為自我了解的機會。



給每一位在孩子身邊的大人

孩子真正需要的,不是高分的成績單,也不是永遠的笑容。而是,在他情緒最混亂、最無助的時候,有個大人能坐在他身邊,不說教、不責備,只是安靜地陪他一會兒。

就像我們節目裡說的:原來孩子不是怕考試,是怕沒有人懂他的害怕。

走進學習現場,與您分享多元的學習訊息

09_Page_Bottom_-top.png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