_edited.png)
旭日教育基金會
不吼不罵,孩子更配合!掌握「溫柔而堅定」的親子溝通術
2025.03.21
在教育現場或家庭生活中,親子互動的模式往往影響孩子的行為發展與未來的人際關係。然而,我們在帶領孩子時,難免陷入「黑臉與白臉」的角色分配,無形中讓孩子對規範產生混淆。其實,「溫柔而堅定」是最有效的親子溝通方式,幫助我們在愛與紀律之間找到平衡。
親子互動中,孩子不只是被動的接受者
許多家長習慣認為「我是父母,所以孩子應該聽我的」,但事實上,親子關係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過程。根據美國教育學家奧蘇·貝爾的研究,孩子在學習與行為發展上,需要先認知學習的事物必須對自身具有意義。因此,當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時,應該先理解他們的行為動機,而非立即懲罰。
例如,在公共場所,許多孩子會因為長時間等待而感到不耐煩,甚至開始吵鬧。此時,家長若能先蹲下來與孩子對話,詢問他們的感受,並提供合理的應對方式,像是讓孩子參與簡單的遊戲或安排等待時間的小活動,將能有效降低衝突。
黑白臉管教的迷思,穩定的規則才是關鍵
許多家庭常見「爸爸扮白臉、媽媽扮黑臉」或反之的情況,這種做法短期內或許有效,但長期來看,卻可能讓孩子無所適從。當一方嚴格、另一方寬容,孩子會變得不確定「規則究竟是什麼」,甚至學會投機取巧,避開較嚴格的那一方。
與其讓其中一個家長永遠扮演「壞人」,更好的方式是讓父母或照顧者在教養態度上保持一致性。例如,家中若規定「飯前不吃零食」,則所有照顧孩子的成人都應遵守此規則,避免讓孩子感覺到「爸爸可以,媽媽不行」的矛盾。
情緒管理優先於行為矯正

當孩子哭鬧時,許多家長或老師第一時間會選擇制止,例如:「不要哭了!」或「不准發脾氣!」但神經科學與兒童心理學研究顯示,孩子在強烈情緒狀態下,其大腦無法有效處理訊息,若強行要求他們冷靜,反而可能加劇情緒問題。
根據丹尼爾·席格爾在《全腦教養法》中提出的觀點,當孩子處於情緒激動時,他們的杏仁核會被激活,抑制了前額葉皮質-負責理性思考和衝動控制的功能。因此,孩子在這個階段無法理性地回應指令,而需要先安撫情緒。
身為家長或老師,我們可以這樣處理:
1. 先處理情緒,再討論行為。例如,帶孩子到較安靜的地方,讓他們有機會穩定下來。
2. 傾聽孩子的感受。例如「你剛剛是不是因為排隊太久而覺得不耐煩?」
3. 提供替代方案。例如「我們來玩個小遊戲,讓時間過得快一點!」
這樣的做法能讓孩子學會自我調節,減少未來的情緒爆發,也我們更容易協助孩子成長。
溫柔而堅定,與孩子共同建立「規範」

「溫柔而堅定」的教養方式,是指在維持規矩的同時,我們仍能以愛與尊重的方式與孩子互動。這不同於過度嚴格的權威式教育,也不同於完全放任的自由教養。
舉例而言,當孩子發生拒絕收拾玩具的狀況時,我們使用「溫柔而堅定」的方式會是:「我知道你還想玩,但現在是收拾時間。我們一起來試試計時收拾,看能不能在兩分鐘內完成?」或結合遊戲,讓孩子願意配合。相較「你不收就別想玩了!」的威脅,反而容易讓孩子產生對抗心理。
當孩子逐漸理解到「規則是固定的」,且家長能夠平穩而尊重地堅持規範,孩子們的行為發展將更穩定,也更願意主動遵守規矩。
讓孩子在安全感中成長
溫柔而堅定的親子互動方式,能讓孩子感受到「愛」的同時,也學習到「紀律與規範」。這不僅有助於孩子的行為發展,也能提升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。對於家長、老師、孩子的照顧者而言,學習這樣的溝通模式,將能有效減少親子衝突,讓孩子在安全感中健康成長。
